随着劳动节临近,新中国首枚金属国徽的铸造团队在完成模型后立即进行了紧张的铸造测试。然而,当金属液体冷却时,工人们发现一个图案凹陷了。现场一片寂静。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贴金国徽的图案在10天前刚刚确认,高悬在宏伟的天安门大厦中央,吸引人们驻足仰望。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闪闪发光的贴金国徽实际上是木制的,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风吹日晒下,容易变形褪色。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制作金属国徽。于是,铸造新中国首枚金属国徽的重要任务荣幸地落在了沈阳机械厂。
当任务下达的时候,整个工厂都洋溢着兴奋和自豪。然而,兴奋之后,我开始感到一丝担心。因为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我们的车间只能依靠勺子炉来生产一些维护弹簧和简单零件。完成那些大型、表面光滑、纹理清晰的高精度铸件,无疑是沈阳机械厂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接着,工厂推荐了一个铸造团队,由十几名技术高超的成员组成,其中焦百顺担任团队组长。
制作贴金国徽是制作模型,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最后铸件的质量。刚开始铸造团队制作的模型图案不清晰,麦穗没有鼓起来,芒也无法显示出来。焦百顺因此感到焦虑不安。他付出了日以继夜的努力学习,不断筛选,最终得出结论:厂内的砂型质量达不到标准。
铸造团队进行了多次实验,他们没有使用脱氧剂,而是用木棒搅拌进行脱氧。由于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他们只能通过肉眼观察炉前铝水颜色比的变化来判断。通过反复实验,他们最终确认,由于贴金国徽铸件面积较大,金属液流动时间较长。当金属液变成固体时,冷却部分很容易形成凹陷。
铸造团队采用局部浇水加速冷却的方法,立即将水口改造成为双水口,使得铸件的冷却部分先行冷却和硬化,从而解决了凹陷的问题。在完成了几道工序后,沈阳机械厂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贴金国徽的铸造任务。